中国碳市场交易活跃,价格稳步上涨,达2.43亿吨成交量
2023-08-21 16:44:13浏览:1346次据统计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至2023年8月14日,全国碳市场已进入正式运行的第107周,历经503个交易日。总体而言,市场交易活跃,交易价格稳步上涨,市场运行平稳。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,截至8月14日,碳排放配额已在全国碳市场进行。(CEA)总成交额约为2.43亿吨,累计成交额约为111.92亿元。Co-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表示,在中国碳市场交易规模达到新高的同时,也要看到碳交易数据不够清晰,制约了全国碳市场的持续扩张。后续可以从优化市场规则、加强数据监测和验证等方面进一步完善。
截至目前,中国已初步形成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,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、深圳碳排放交易所、北京碳排放权电子交易平台、广州碳排放交易所、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、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、重庆公共资源交易网、福建碳排放交易网等交易平台组成。
据生态环境部官网数据显示,截至第一个履约期结束,中国碳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,纳入发电行业2162个重点排放单位,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。从交易价格来看,自推出以来,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。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,8月14日,CEA的收盘价为68.33元/吨,与上线第一天51.23元/吨的收盘价相比,上涨了33.38%。另外,根据历史数据,CEA的收盘价在41.6.5吨之间。
目前,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业绩周期仅纳入发电行业。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,如果能够纳入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金属、造纸、航空等高能耗行业,将有助于促进碳市场规模和活跃度的不断提高,促进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。要有效地激活全国碳市场,还需要进一步丰富碳市场的参与者,覆盖更多的行业,考虑到更多的减排行为。而且从目前的市场扩张环境来看,我国碳市场仍然面临着数据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、市场规则和制度仍然需要完善等问题。据悉,水泥、钢铁、石化等其他七大行业的相关研究工作正在按照生态环境部此前“成熟一个,批准发布一个,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新增和控制行业市场覆盖面”的原则同步开展。从方怡的角度来看,与电力行业相比,上述七大行业的生产工艺普遍更加复杂多样,难以建立完善有效的数据模型,数据验证难度相对较大。此外,不同地区的工业产业生产水平差异较大,企业规模、管理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,导致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成为其参与碳市场的难点之一。
相关人士表示,能源和环境权益等相关政策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联系。例如,除了碳排放交易之外,国家层面还在推进能源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。在明确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后,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。在此背景下,迫切需要加快制定上述七大行业的会计标准和配额分配方式。聚焦交易主体扩张,方怡建议加强碳减排管理和监管,在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的同时,加快碳金融发展,推出更多样化的碳金融参与者绿色,从而吸引更好的市场。